管理员请 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心理科普>心理辅导

心理科普

范红霞专访:心理分析师个人成长的意义!

专访范红霞教授在国内发行的《心理分析》期刊创刊序言《河与船》中,法国著名的荣格心理分析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前任主席克利斯汀·盖拉德(Christian Gaillard)曾写到:一个心理分析团队的发展尚且如此,那作为个体的心理分析师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范红霞简介:荣格心理分析师(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学会,简称IAAP),中国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培训师(中国心理卫生学会)。现为山西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导,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副会长(澳门)、 山西省心理学会秘书长。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2+3”课程导师。——范红霞教授范老师:从事心理教育、咨询,一晃30年,进入荣格心理分析领域转眼也整整10年,真不知从哪里说起(笑)。记得84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一心想搞心理学,但大家都知道,生活并不总是遂人所愿。不少人止步于此。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当现实与兴趣无法相投时,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心中不再有自己的梦想。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是父亲启发了我,靠着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我找到了光明——借着一个机遇考上了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真正走上心理学的研究道路。嗨,机会,像一趟急驰的列车,在它还没有过来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去装备自己,这样,当列车急驰而来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踏上这趟列车。如果只是等着机会来临才去准备,一切都将来不及了。一路走来,较深的感受是:无论环境给予你支持与否,只要我们内心有梦,并且心载这个梦想脚踏实地地走,这个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很喜欢一位朋友说的话:“坚持在你感兴趣的方向上,脚踏实地地干十年,你不成专家都难”。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不下去了,往往并不是环境不允许,客观地讲,是在困难面前我们自己放弃了。当然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自己也是从一开始的自以为是、做事浮躁,一步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才渐渐变得踏实起来,变得能够更坚定、更快乐、更享受在这条路上默默地行进。范老师:10年听起来很长,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说实在的,还是蛮快乐的。噢,当然,也经历过一些相伴随的痛苦……似乎……很复杂的心情。回过头来再想再忆,噢?好像还是快乐更多呃:-)并没有感觉太辛苦。这也许正是心理学的特点,或心理分析的魅力!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说要获取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师这个资格证,只是觉得自己做咨询嘛,总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情绪,怎么保证得了自己内心的情结、阴影之类不被投射给来访者而误以为是对方的感受呢?我渐渐明白,我是一定需要看清自己的,把自己看得越清楚越好。国际著名的沙盘游戏分析家茹思·安曼曾说过:无意识喜欢慢节奏。因此,在我的理解中,这个工作可能是人一生都需要去做的事情,而不只是为拿某个证书才要做的事情。于是就开始了寻找个人分析师进行个人分析体验的工作。获得这个资格先后需要经历入学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当中,需要讲英文,考试也需要写英文个案和论文以及一系列他们需要的规范表格和材料。说到这里,我必须说的一点是:申荷永教授和他的太太高岚教授为打开这一条通往国际心理分析的道路付出了很多艰辛。是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才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接受国际著名荣格心理分析师分析和督导的可能。我在重走这条路的时候,才深刻地体验到这种艰辛和付出,也才深深地理解了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学习是一个过程,体验带给我很多成长的喜悦。考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工作你都做了,考试就是一种呈现而已。尤其是写入学考试的10页纸介绍,期中考试写10页纸的自我体验报告,期末考试写50页纸的个案分析报告,那是对自我心灵非常重要的梳理,是一次次面对自我心灵的难得机遇。我很喜欢这些时候,也很珍惜这些时机——与自己相处,面向内心,面对真实。记者:就像医生不可能不感冒一样,咨询师肯定也会遇到心理问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心理分析的历程中,我觉察到自己很多方面的问题,要不,那几百个小时的工作都做什么呢?!通过梦、通过沙盘、通过绘画或意象的方式,我认识了自己很多过去不知道的面向和深层的问题。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给心灵也带来了很多的成长,现实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大家看得见的,也是自己可以感受到的。我曾在博客中描述过我清洗心灵伤口的过程:就在那一天,我莫名其妙的开始发烧,超过38度的高烧持续了四天。当时我压根没想身体状况与心理层面的关系,后来经过分析工作我才开始清晰起来,我需要去照顾好我内心的那个“父亲”,并且需要帮他“洗伤”。虽然这一切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但我能够切身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和父亲撕心裂肺般却又无声的呐喊!其中有愤怒、无奈、委曲,更多的是倔强和不服气,这些正是钢针之“钢”在某一个层面上的意义。那里记录了我看似快乐实则创伤累累的童年。直至那一刻,我才理解了这根钢针之痛的又一层面的意义——它是父亲一生的心头之痛。很多创伤对人的影响都是在人们根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荣格在这方面有很深远的见解:一个人心理的痕迹并不是始于他生命的开始,比如说小孩子出生之前已经于母体内存在十个月了,那十个月母亲做什么都是对孩子有影响的,所以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每个个体积淀的是人类的东西,是继承下来的心灵物质,而不只是个体出生之后所经历的东西。范老师:现在无论是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分析或是治疗,两种极端不同的倾向性观点显然都是存在的。究竟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令来访者内在的心性自然自在地发展并得以实现呢,还是无视对方存在,用自以为对的、所谓理性的东西来扭转对方,这完全是来自于个人的选择。当然,很多人都在其中间行走,但总是会走得偏左或偏右。如何看待同行,这也是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重要表现。作为咨询师,要尽可能的认识自我,哪怕面对的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部分,那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这些“碎片式的人格”后,它才可能实现人格整合。否认和排斥一些不好的自我部分,只会让自我变得不完整,又哪里谈得上健康呢?更危险的是,当我们无法觉知这种自我否定,就会将这种否定投射外在,就会表现为不停否定、批判和攻击别人。范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划分,或许是因为人们对心理学的理解不同。如果把心理学理解成理论的话,可能就喜欢去钻研理论,如果把心理学理解成生活的话,那就会发现心理学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广泛的多、深厚的多。生活看似简单,其实生活完全是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活生生的“心灵场”。生活,本身是最好的学习源泉,课堂及网络等途径能学习到的东西,相比较生活给予你的,就太局限了。你学到的各种理论,其实大量的存在于生活中,看你能否识别或觉知。如何看待同行?我当然持有更积极的态度。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想做好,但能做多好却受限于环境和条件——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但我相信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假如有人很不幸,受到了不良环境或不良指导的影响,那很大程度上也不是谁的过错,只是我们有时缺乏识别力或判断力,还是需要更好地去成长。在同行中间,每个人从潜质中发展出来的显质不一,从小的环境不一,接受的培训不一,个人的认同和选择不一,等等,因此,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不一,选择的技术和方法也不一,但大家都在这个领域里尽心尽力,想做得更好。当然,加强沟通、促进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但我更想说的是,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分析或咨询,或许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范老师:我对整个行业的理解还是比较乐观的,尽管有人会反映行业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个人觉得,世界是开放的,舞台是大众的,任何人都有登上舞台表演的权利。当然,竞争也是不留情面的,命运虽然不是我们个体完全能把握,但我们应努力学习把握好自己。其实每个人都在努力往好处做,没有人走上这条道不想好好走的,只是人们有时会“心迷”,意识不到存在的问题。而个人成长,正是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专业方式之一。范老师:是的。其实来访者的心性很重要,咨询师尽可能不要让自己的东西去扰动来访者,更不是将自己的东西强加于对方。分析师和受析者、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分析师或咨询师也需要收回自己的东西,去面对来访者。以前很多来访者的确是有心理疾病的,而08年之后,来做咨询或者个人分析的,越来越多的都是心理咨询师。我有看到,做过个人分析和成长的人很不一样。甚至我有位朋友,在邀请我们帮忙介绍交往对象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对方做过个人分析,他觉得接受过个人分析的人,情绪会比较稳定,而且更富有积极的能量。这就是对心理分析和心理咨询的认可。范老师:我希望先做好自己。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这里涉及到一个影响和改变的问题。同行是一个群体,期待一个群体发生什么变化,需要自己先发生变化。当你先做好自己,就会形成一个“场”,这种“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力,在这种积极的影响力中,其他人自己心甘情愿去接受影响进而发生改变,而不是被强迫。如果想刻意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时,是很难实现的。采访后记最后,套用克利斯汀·盖拉德的话:心理服务行业是个容器,在此汇集了许多来自各门各派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心理督导师,他们手段各异,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大家有必要始终关注于彼此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关注于相互之间的差异、争论或甚至可能的紧张。(文章来源: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

2022-12-31    浏览:818